Search

「老師,我真的還有別的選擇嗎?」​
/​

這是在演講現場發生的故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老師,我真的還有別的選擇嗎?」​
/​

這是在演講現場發生的故事。​

當時台下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,​
不僅在當時令我感到衝擊,​
更是在離開我離開現場後,​
持續在腦海裡迴盪,持續詢問自己,​
久久無法忘壞。​
·​

那天,有位同學在演講結束後走到台前,​
滿臉憂愁、疑惑、無助的看著我。​
他分享著自己家中的背景與從小的經歷,​
描述著在求學階段與成長過程中,​
曾經遇過的挫折、打擊,​
還有哪些他始終無法理解的忿忿不平,​
與這些時候身旁師長、親人提出的建議。​

他說他好希望自己可以被看得起,​
希望自己能讓家人感到驕傲,​
希望自己能不再因為課業成績而被輕視,​
也希望自己不再因為生理性別,​
而總是得成為大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、​
沒有選擇的權利,​
就直接落入別人計畫裡一部分的存在、​
還有那每每有新聞案件發生時,​
就總要被提醒、被叮嚀、被告誡,​
要注意自己的行為、穿著、出入場所,​
不然就會「因自己的不小心」,​
而成為他人目標的那個人。​

他說他好困惑,​
他不知道為什麼世界會如此運轉,​
為何會有這麼多無法理解的不公平。​
他好想要找出一個可以說服得了自己,​
而不是只能一昧逼著自己轉念的答案,​
好想要找出一個,不必委屈,不必暗自接受,​
能讓他甘心,讓他自信,​
讓他不再需要去懷疑那些無法改變的,​
自己的出身、性別,就能說得通的的解答。​

於是我問他,那你覺得,​
這樣的現況有機會改變嗎?如何改變?​
他告訴我,他覺得若他能「考上公職」,​
一切就能改變。​
然後他補了一句,如果可以,​
他說他「下輩子一定不要再當生理女性」。​

然而關於公職,這是個我始料未及的答案,​
卻也讓我想更近一步了解他為何會這樣覺得。​

此時他說,​
因為他從小無論是師長、家人,​
都持續告訴他,穩定的收入、安逸的生活,​
是最令人嚮往的,是生活最好的狀態。​
而若能考上公職,便能達成這一切嚮往,​
也能有足夠的社經地位,讓人尊敬。​

我理解他的想法,​
也能理解他家人師長對於這項選擇的詮釋,​
與其背後的原因,​
更沒有覺得公職有何不好,​
甚至為他有確切的目標,替他開心。​

但真正令我憂慮的是,​
當我進一步問他,​
那他想當公職的原因是什麼,​
而他回答我,​
正是想要阻絕前面提到的那些無奈、憂慮與無助,​
我接著問他,達成這些目標是否有其他方法時,​
他一臉迷茫地看著我說,​
「老師,我不知道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,​
至少我從小念書,到選大學,​
都是為了這個目標,​
也就只知道,這是最好的選擇了」,​

他還接著說,​
他因此時常感到徬徨無助,​
也在每次聽見有人公職考了數年都未能上榜時,​
感到無比的焦慮與不安。​
甚至還要擔心,自己若是到25、27歲,​
還未能成功考上,​
可能就要面臨嫁人等,​
所謂的「下一個人生階段」,​
最後變得無法進入職場。​

聽見這些回答,我著實感到擔心。​

我擔心,是因為我看見了,​
他對於未來想像的限縮,​
對於選項的不了解,​
甚至是無從接觸,​
也以至於他根本無法想像其他種可能,​
也沒有自信自己有機會走上別種路經,​
別種依然可以達到他原本目標的方式。​

而這樣的限縮,​
不僅僅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,​
也來自於教育現場缺乏對不同發展方向的引導,​
對不同特質的發現,不同未來選項的啟發。​

我想起身邊許多在做教育,​
尤其跟青年迷惘、未來探索、職涯/科系探索,​
有關的朋友,那些第一線工作者們,​
都曾經數度提過的迷惘現象,​
我突然發現,這一切是多麽深刻。​

我也再一次發現,在我們以往的教育體制當中,​
真的好少鼓勵我們,也好少教導我們去對現況提出疑問,​
對習慣提出改變的可能。​

我們喜歡學生跟著規則走,​
喜歡一個口令一個動作,​
喜歡所有人都擁有一樣的才能,​
喜歡「優秀」只有少數幾種詮釋方式。​
而我們不喜歡對習慣的事物提出疑惑,​
不喜歡改變、保有彈性,​
不喜歡所謂特立獨行、標新立異,​
更不喜歡多花一些時間,​
去看到每個個體,獨特的地方。​

而這樣的現況,​
雖然有可能藉由課綱與教學方式的調整,​
逐步在現在還在學校的學子身上發生改變,​
但現階段卡在中間的那些,包含大學、研究所,​
甚至是已出社會的新鮮人,​
卻也相形之下,成為了最無助迷惘的那群人。​

我好想好想告訴他,​
其實,沒有一件事情是只有一種解答的,​
更沒有一種未來選項,​
是唯一正解。​
你不一定要照著他人為你安排的未來走,​
也不一定要只能追求成績、分數,​
更不一定要在哪個年紀、哪個階段,​
就得要做出什麼樣的事情、成就。​

我也好想好想告訴他,​
結婚、生子,​
真的不是他生在這個世上的責任,​
更不應該是限縮他對未來想像的框架。​
那是一種選擇,而不是義務。​
·​

後來,​
我花了一個小時,聽完他的分享,​
我謝謝他願意這麼樣的相信我,​
將這些心中的疑惑與我共享,​
也謝謝他,為這個世界,​
總是還存在的那些,​
令人始終困惑、無法接受,​
卻是日復一日,在許多人的生活中,​
持續習慣著的現況,提出疑問。​

我告訴他,​
雖然這些問題,不像是數學考題,​
亦或是考卷上的選擇題,​
可以讓我馬上為他解答,​
或是提供他「標準答案」。​
這些問題,可能是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​
我們都還找不到解答,​
都還在更努力接近問題核心,​
更努力讓問題不再存在的,​
那些對世界的不諒解。​

但其實我認為,這些疑問與思考,​
本身就充滿價值。​

也正是因為有這些針對現況、​
針對我們習慣的運作方式、​
甚至是我們被教導的觀念與作法的不全盤接受,​
才有每一個時代更進步,​
更邁向平等,邁向自由,​
更邁向每個人都有機會自在真實生活的可能性。​
·​

如果回到那個當下,​
回到他為自己「是否還有其他選擇」感到迷惘的當下,​
我最想跟他說的,應該就是,​
「無論出身、職業、性別,​
你,或是任何人,都絕對值得被尊重;​
而面對未來,你也絕對擁有,更多的選擇。」​
·​

圖為上周在 未來城市FutureCity「地球呼吸行動」演講側記​

#Vi的演講小記​
#我多想告訴他親愛的你不必跟別人一樣​
#你的未來不是別人的故事​
#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可以負責​
#也沒有誰一定得怎樣走才是好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vi,一個很愛講話的女孩。 合作邀約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